北京市财政局推进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成效显著

  


 市财政局于2018年4月启动了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工作,并取得初步效果。

一、多领域试点,全成本分析

       我市所选的三批试点项目涵盖教育、科技文化、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、农业农村、公用事业等多个领域,具体包括学前教育、博物馆运营、院前急救等29个项目,涉及2019年市级财政资金659亿元,约占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0%。

       2018年4月,开展了首批2个项目(学前教育和养老机构运营)全成本预算绩效分析,实现国内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的“破题”;2018年底又启动了城市运行、商业流通等领域第二批8个项目全成本预算绩效分析,进一步探索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方法和路径;2019年6月将全成本预算绩效分析工作扩展到农业及生态保护、医疗卫生等领域第三批19个项目,着力强化预算部门的成本、绩效和责任意识,逐步建立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体系。截止目前已完成25个项目全成本预算绩效分析,并形成分析报告。

二、多维度推进,全流程规范

       全成本预算绩效分析重点围绕“投入成本、产出质量、效益效果”三个维度展开,推动建立“预算安排核成本、资金使用有规范、综合考评讲绩效”的新型预算管理制度。

       严控项目成本。通过项目全成本分析,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、明确成本内容、成本结构和历史成本水平,剔除无效和低效成本,算清必要和有效成本,压降项目成本;

       制定预算支出定额标准。通过具体项目的投入成本与国内其他省市同业、同行进行对标,确定预算支出定额标准;

       建立绩效考核机制。形成以成本、质量、效果为核心内容的预算绩效考核体系,确定“基础补贴+绩效奖惩”的补贴新机制,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。

三、持续摸索推进,试点成效显著

       在推进全成本预算绩效试点过程中,市财政局先行先试,反复论证,在建立预算支出定额、压控项目成本、转变财政支持方式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和成效。

(一)建立预算支出定额,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

       通过全成本分析,在参考历史数据、同行业领先标杆的基础上,测算出质量效果基本达标情况下的支出定额,确定财政补贴标准。经统计,25个项目共形成支出定额标准86项,其中修订标准34项,新定标准52项。提升了财政支出和补贴的精准性。

(二)严控项目成本,减少财政资金投入

       按照新测算的预算支出定额标准,25个试点项目2020年市级财政资金总投入643.07亿元,与2019年(659.72亿元)相比减少投入16.65亿元,减少2.52%。与原有政策下2020年的财政资金预期投入(703.79亿元)相比减少60.72亿元,平均压减幅度8.63%。

(三)创新补贴机制,建立更为精准的绩效考核体系

       为调动项目实施主体成本控制的积极性,改变过去普遍采用的直接亏损补贴方式,确定了以“投入成本、产出质量、效益效果”为核心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,探索建立了“基础补贴+绩效奖惩”的补贴新机制。

四、突出重点、持续推进— —我市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下一步工作

(一)重点对重大政策和新增项目实施事前绩效评估

        下一步进一步提高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覆盖面,对于未纳入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重大政策和新增项目,重点实施事前绩效评估。
(二)持续推进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工作

        在系统总结试点项目工作经验的基础上,梳理全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方法和流程,拟定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办法,指导各区和各市级部门全方位开展全成本预算绩效分析工作;

       扩展对转移支付资金和重点民生项目的全成本分析,分析结果作为政策调整、预算安排以及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;

       建立预算支出定额标准的应用和调整机制,将试点工作形成和修订的86项预算支出定额以发文的形式印发至相关预算部门,作为预算批复和执行的依据,并根据执行情况对定额标准动态调整。

(三)开展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绩效评价

       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,对前三批29个全成本试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,同时对北京市2019年开展的疏解整治促提升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、支持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大政策、重点民生项目,以及重大投资项目实施绩效评价,评价结果作为加强项目管理、调整支出结构和完善财政政策的重要依据。

来源:市财政局绩效评价




2019年11月30日 21:50
浏览量:0